企业退休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差距,的确是一个现实性的问题,这种差距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前就已经存在,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这是退休制度的双轨制导致的,按照当时很多人的理解,退休制度的双轨制的确到了应该寿终正寝的时候了。
但按照2014年9月之前企业退休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差距来比较,其实差别还不是很大的,那时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由于工资还不是很高,每月养老金也就是三四千元,虽然有差距,但是差距没有这么大。
为了解决退休制度的双轨制问题,缩小养老金的差距,国家也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措施进行试点,比如在企业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的同时,很多的机关事业单位也在进行试点,比如四川等地是从1996年开始试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缴纳养老保险。
我记得我本人在机关时,是从1996年开始缴纳养老保险的,当时计入个人账户的比例是11%,大概计入个人账户的资金为每月20多元。其实机关事业单位的很多人,直到2014年9月30日退休之前都在缴纳养老保险,但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办理退休时,都没有按照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办理退休,而是按照老制度办理的退休,其主要原因是当时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单位缴费部分需要由财政来缴纳,财政一下拿不出那么多钱来缴纳养老保险。
所以很多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按照老制度办理退休手续后,原来缴纳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资金,只能退还给本人。直到2014年10月1日开始,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才开始正式实施,而这次是正式实施,不是试点。除了正式缴纳基本养老保险以外,还要缴纳职业年金。
在大家的认知中,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标志着社保双轨制的结束,进入全民缴纳养老保险的新时代。但是双轨制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养老金的差别会缩小,不但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和按照老制度退休人员的差距也在扩大。但这种扩大不是因为制度本身的原因而导致的,这属于改革初期的阵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这种差距会逐步缩小。
目前我国的企业不再是单一的国有企业,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国有企业成了解决就业的大多数,非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虽然都是企业,但在性质上的差别非常大,加上非国有企业大多属于中小企业,规模比较小,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差,加上是家族经营,法制观念不强,所以导致人才缺乏,竞争力不强,职工大部分属于农民工,流动性非常大。
随着社保法的实施,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还是机关事业单位都要缴纳养老保险,但是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由于工作稳定性比较好,职工的工资待遇比较高,单位都能按照本人的工资缴纳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比较长,所以比较起来,国有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差距非常小。
养老金差别最大的民营企业、灵活就业人员,这部分人员养老金之所以低,是由两个因素导致的。一是参加养老保险的时间比较晚,缴费年限比较短,很多人最多缴费就是15年;二是工资待遇比较差,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比较低,大部分人是按照60%缴纳的养老保险,所以退休后每月只有2000多元到3000元的养老金是完全正常的。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虽然实际缴费的年限是从2014年10月才开始计算的,但是在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之前的工作年限要视同缴费年限,很多人从参加工作开始就是在一个地方工作,工作稳定性比较好,工资待遇也属于中上水平,加上在新老制度的衔接过渡期办理退休,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与企业有一定的差别,不但养老金远远高于企业职工,同时也会高于按照老制度办理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
综上所述,企业退休每月不到三千,事业单位退休五六千,形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一是缴费年限,包含了视同缴费年限差距过大;二是缴费基数相差大;三是过渡性养老金计算有差异;四是职业年金产生的差异等。
本文标题:企业退休每月不到三千,事业单位退休五六千,原因是怎么形成的?
本文出处:http://www.dichanyanglao.com/news/news-shenghuo/22513.html
本站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