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先来了解什么是人均预期寿命?它的不断提高又意味着什么呢?据了解,人均预期寿命指的是在一定的死亡水平下,通过科学方法计算出每个人平均可存活的年数。人均预期寿命和人的实际寿命不同,它是指现阶段每个人如果不发生意外,应该活到的年龄。专家介绍,人均预期寿命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生活质量的高低。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进一步提升与全社会的卫生医疗水平紧密相关。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开始实施的健康中国行动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健康风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5.4%;全生命周期健康维护能力明显提升,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年均下降幅度基本接近预期目标,全国报告新发职业病病例持续下降。
与此同时,重大疾病得到有效遏制,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病,以及各类重点传染病、地方病,持续强化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遏制发病率上升趋势,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近年来,我国把全民健身作为保障全民健康的重要方式,让热爱健身成为幸福生活的新风尚。
国家体育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健身的参与人数和体质状况看,我国每五年进行一次的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和国民体质监测显示,2020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2%,比2014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
健身去哪儿是健身爱好者关心的问题。随着各地加快推动健身设施建设,特别是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97.1万个,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4.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1平方米,分别比2013年增长了134.3%、71.2%和65.1%。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如何升级?为此,中办、国办在今年3月印发意见,要求构建多层级健身设施网络和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在安徽池州,总面积3000平方米的池州市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每周一至周五下午2点至5点30分免费对外开放,为老年人锻炼提供了好去处。
除了老有所乐,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也有了国家保障。不久前,《体育法》时隔27年迎来全面系统修订,针对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不足问题,明确要求学校必须开齐开足体育课,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一小时体育锻炼;将体育科目纳入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近视、肥胖等不良健康状况,建立健全学生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保险机制等,大大加强了对青少年体育的保障制度。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7月5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课率接近百分之百,学生每天校内体育锻炼时间超过了一小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标优良率达到了33%。
本文标题: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升至77.93岁,如何实现的?
本文出处:http://www.dichanyanglao.com/news/news-shenghuo/4372.html
本站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