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基层涌现出多种互助养老形式,一定程度上是农村正式养老服务体系缺位情况下的策略应对,是城市养老服务体系的有益补充。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致力于回答如下问题:国内外有哪些互助养老模式类型,分别有什么特征和经验?这些模式有何异同,有何社会基础和成长脉络?发展中面临哪些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
一、互助养老的中国做派与探索
互助养老在我国有深刻的文化传统,“不独亲其亲”、“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老吾老及人之老”等论述就是说明。其中,由范仲淹首创的义庄赡族式互助养老影响深远。义庄中的 义田来源于官绅、商贾、义民捐赠,经营所得是宗族互助养老的稳定经济来源,义宅用于为族中矜寡孤独废疾者提供住处。历朝政府多对义庄财产予以官方认可和鼓励,义庄自身也发展出一套完善的申请支付管理制度。此外,一些地区习惯采取族内 “过继”、姻亲“入赘”等形式,解决农村无子家庭老人赡养难题,
当前,我国大致有四类活跃的互助养老模式①:在农村主要是肥乡互助幸福院模式及其翻版;在城市,形式更为多样,根据组织和管理方式大致可分为结对组圈式、据点活动式和时间银行式三种,但推广程度均没有“肥乡模式”成功。反映出:一方面城市养老服务体系更为多元发达,另一方面“陌生人社会”互助和自组织的难度更大。
(一)肥乡农村互助幸福院
农村互助养老模式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肥乡互助幸福院。2008年,河北省肥乡县前屯村利用闲置校舍改造出供老人集中居住的“互助幸福院”。其突出特点在于“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被民政部李立国部长赞为“村集体办得起,老人住得起,政府支持得起”的农家门口幸福院。
作为成功典范,肥乡模式有大量特点、经验值得思考和总结。[2]
第一,村委主办,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由村委组织主办和发起,各级政府从政策规划、基础设施、资金、管理培训等方面给予扶持指导,社会广泛参与,是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共同特征。在肥乡互助幸福院的建设期,县财政会给予一次性配套资金2.5万元,以配置卧具、炊具等生活必需品,平时给予运行补助,标准为每20人每年给予5000元补助,每超10人加1000元。2011年,肥乡县将互助幸福院建设纳入“十二五”和新农村建设配套设施规划,省政府出台了指导性意见。社会参与主要表现为,村民、志愿者和外出经商务工人士主动提供经济和服务支持。
第二,低成本、小福利和基本公共物品的集体供给。老人自带米、面、油,村集体统一提供盐、酱油和醋等生活用品。盐、酱油和醋、水电暖、文体等生活用品和设施成本并不高,却构成了实在的集体福利。前屯村幸福院公共物品的集体供给还体现在场地上,即幸福院由闲置校舍改造而成。这种小福利乃至微福利式的公共供给保证了较低的成本投入,缓解了个人和政府的支付压力。
第三,兼有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的生活方式。 “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养老在乡村,享乐家门口”,这是媒体对肥乡模式的宣传,形象展现了肥乡互助养老的居家和社区生活特征,既保留了乡土味道,又凝聚了村庄情谊。经济来源靠自己或子女,“老人可以自己做饭,儿女们可以送饭、送菜,帮助老人洗衣服”,是居家养老的内容。“可以玩牌、扭秧歌”,“老人们都能说到一块儿,不寂寞”,是社区养老的优点。而集中居住、集体生活又有机构养老的痕迹。同时,农村互助养老是社区建设的重要领域,创新性地组织化了村庄,凝聚了社区情谊。
第四,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抱团互助。幸福院制定了卫生、安全、互助等相关管理制度,规范了日常运行及老年人的行为。院长由入住老人民主推选产生,幸福院同时开辟小菜园自供新鲜蔬菜。为有效化解集体生活中的矛盾,选择积极性高、协调能力强的人进行管理也是肥乡模式的成功经验。从管理到服务,均充分满足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需求。幸福院不配备专门服务人员,而由入院老人互助提供做饭、照料等服务,体现了抱团互助的特色。具体的形式是,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差的,年轻的照顾年老的,经济好的支持经济差的。老人身体意外时,日常生活由同伴自发照顾,遇紧急情况彼此照应是他们风险应对的合作策略。
金中杰佳通dichanyanglao.com专注智慧养老系统研发,提供专业的智能养老平台包括居家养老、民政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家庭医生、医养结合、智慧残联等智慧管理平台,智能养老设备合作对接。
文章来源:采编网络
本文标题:智慧残联互助模式,互助养老的模式类型与现实困境
本文出处:http://www.dichanyanglao.com/news/news-zhengce/10645.html
本站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