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介绍

杰佳通养老平台建设和运营方案

来源:作者:杰佳通-admin 日期:2022-09-13 浏览:

不止技术,更懂运营

让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后来人就有可期的未来!

1、养老政策【国家篇】

杰佳通在17年的智慧养老平台研发和建设中,在服务几千家养老运营单位中,不断总结:如何让养老运营单位少走弯路,快速实现盈利,除不断完善《养老运营方案汇编》一书外,近期也编制了《养老政策汇编》系列书,分为国家篇和地方政府篇,其中国家篇共2本,总页数近二千页,现将电子版免费提供给大家。
 

关注本公众号后,可获得电子书下载链接!


2、养老运营方案
本养老运营方案凝聚了杰佳通工程师们16年的心血,总结出了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运营过程中团队组建、运营设计、方案设计、活动设计、老人心里分析、各种环境下的养老运营盈利模式等等,方案每月都在更新,目前已经更新到近千页,方案精细,细致到在社区如何组织老人活动,如何书写宣传语,如何和老人签订协议,即使你是“0”基础入门养老,也可以让您快速上手,快速盈利;既避免了您少走弯路,又避免了在简单事情上浪费时间,充分把杰佳通智慧养老平台的精髓融入到养老运营中。
 

 


 


 

 

 

 


 



3、智慧养老应用场景
 场景1:老年人防跌倒场景
【背景情况】跌倒是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因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据统计,老年人发生创伤性骨折的主要原因是跌倒,年龄越大,发生跌倒及因跌倒而受伤或死亡的风险越高。在老年人居家生活、外出活动和机构养老中,需要综合采取适老化改造、自我锻炼、加强巡视、使用辅具等多种措施防范老年人跌倒,降低老人跌倒的概率、减缓伤害程度。
【现状描述】目前有部分智慧养老产品用于老人防跌倒,如能预防跌倒和减轻伤害程度的智能防摔气囊、智能鞋、智能服装,但部分设备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大部分产品价格较为昂贵,功能设置复杂不易掌握。穿戴舒适性有待提高,应用效果也还有待检验。
【场景需求】针对有轻度行动障碍或发生跌倒事故风险较大的老人,通过使用可穿戴设备、助行机器人等各类跌倒防护产品,帮助老人居家或外出时独立行动,当老人发生跌倒事故时能够大幅降低身体伤害。产品应轻便易用,保护效果好,价格可承受。产品方或服务方应为老年人或家属提供相应的使用培训服务。
【场景适用】 居家、社区、养老机构,人群为: 失能老人、认知障碍老人、高龄老人等。
场景2:老年人紧急救援场景
【背景情况】老人独自在家时如身体出现异常情况,可能无法行动或拨打手机,需要能快速、便捷的发出呼叫信息,和医院或家属紧急联系。此外,对于发生意外失去知觉的老年人,要能够第一时间监测到意外情况,及时向监护人或其他指定人员发出报警信息。
【现状描述】目前市场上的“一键通”类应急呼叫报警的产品种类较多,包括“一键通”电话机、智能手环、智能手表、蓝牙终端等等,但由于产品和服务不够标准化、规范化,老人自费购买的覆盖率不高。此外“一键通”等设备需要老年人主动发出报警信息,对于发生意外失去知觉或者无法行动的老人,需要有一种被动式的监测和报警设备。监测和报警设备要能够统筹解决老人隐私问题、监测准确性和稳定性、设备价格等问题。如能否在卫生间安装,准确识别老人跌倒的各种情况,降低设备的误报率、漏报率等。
【场景需求】
1)自主救援场景:提供一种老人使用方便、操作简单、服务精准、收费不高的老人紧急救助整体解决方案。重点解决老人不愿意安装或佩戴设备、设备使用过于复杂、设备功能单一、紧急呼叫后续服务不完善(例如如何对接120)等问题,随身佩戴的手环、手表类设备应具备较长的电池续航时间,“一键通”电话机等固定安装设备宜具备语音唤醒和呼救语音识别等功能。
2)无感监测报警场景:主要针对老人无人看护时的监测报警需求,老人发生中风、跌倒、心梗等意外情况时,能及时监测、发出报警信息并通知到监护人或其他指定人员,便于第一时间发现并实施救助。要求设备检测率高,误报率低,便于安装,能保护老人隐私,价格适中,并能解决供电、通信等问题。
【场景适用】居家和养老机构,人群为:高龄老人、独居老人、纯老家庭等。
场景3:认知障碍老人防走失场景
【背景情况】无论是居家还是在养老机构,部分失智老人容易发生走失行为,失智老人自身安全受到很大威胁,给机构工作人员和家属也带来很大困扰。
【现状描述】现有的智能手环、智能腕表存在老人不愿意携带、需要充电等不足,采取配饰、服装、二维码等方式也可能侵犯老人隐私,以及长期使用不便利等问题。
【场景需求】急需提出一种方便易用、老人接受度高、成本低、定位准确、后台支持成本低的防走失解决方案。
1)居家场景:主要针对轻度认知障碍老人,解决老人出门后忘记回家或忘记家庭地址问题。主要解决定位设备充电和设置麻烦,老人不愿意佩戴等问题;
2)机构场景:主要针对中度和重度认知障碍老人,解决老人抗拒佩戴设备、故意损坏设备的问题。
【场景适用】居家、社区、养老机构,人群为: 认知障碍老人等。
场景4:老年慢性病用药场景
【背景情况】老年慢性病造成老年人身体功能受限,影响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需要长期服用药物。高龄老人的活动能力、反应能力、健康状况在普遍下降,一部分老人视力不好或失明,部分老年人记忆力差,导致经常有老年病人忘记定时吃药和吃药的量,特别是高龄独居老人没有家属提醒,容易发生危险。
【现状描述】老年人大部分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各种慢性病,在服药方面面临各种难题,一是用药复杂容易混淆,如有的老人服用药物品种多,一天有七八种药要吃,而且用药量、服用时间、次数都不同;二是记忆力下降忘记服药,有些药是一天吃两次,有些药是一天吃三次,容易忘记吃药或者吃错药;三是开药和买药对部分行动不便的老人也是一种困难,需要借助家属或社区帮助取药。目前市场上有一些智能药盒产品,基本都是有分隔的塑料箱或者药箱,仅限一人使用,功能或局限性大,或过于复杂。此外,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定期开药和拿药也是较大负担。
【场景需求】应用互联网技术,提供老人每日开药、取药和服药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例如可在老人家庭、养老机构或家门口服务点配备智能药箱,采用人脸识别等技术供多个老人取药、用药,具备界面友好、简单易用的自动分药、用药提醒功能。此外,在具备条件的场所(如养老机构),缺少药物时能够报警并远程对接内设医疗机构或社区医疗机构,实现远程开药、远程刷医保卡买药、对接医药企业送药上门。
【场景适用】居家、社区、养老机构,人群为: 高龄老人、独居老人、失能老人、认知障碍老人等。
场景5:老年人卧床护理场景
【背景情况】养老机构入住的大部分是中度或重度失能老人,专用护理床既可以对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促进老人康复,避免褥疮等疾病,又可以减轻护理员的负担。
【现状描述】目前养老机构广泛使用多种类型的护理床,目前存在主要问题是,一是多功能护理床价格较高,一般需要数万元甚至十万元以上,养老机构难以大规模使用;二是并未真正解决护理员负担,比如老人的二便处理,还需要护理员人工收集和协助处理;三是部分护理床使用复杂,维修保障要求和费用较高。
【场景需求】提供智能化多功能护理床解决方案,要求具备二便处理、辅助翻身、体位调整、生命体征监测及报警、预防褥疮等功能,购买价格适中,年综合成本较低(支持租赁服务)。
【场景适用】居家、养老机构,人群为: 失能老人、认知障碍老人、高龄老人等。
场景6:家庭照护床位远程支持场景
【背景情况】目前大量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因术后康复、失能程度增加等原因,迫切需要在家中也能得到专业的照护服务,使老年人家中的床位成为具备“类机构”照护功能的床位。2019年底,市民政局、市医保局、市财政局联合发布《关于印发的通知》,在全市开展家床试点。
【现状描述】目前本市开展了“家庭照护床位”的试点,依托有资质的养老服务机构,将专业照护服务延伸至老年人家中。通过对对老年人家居环境进行必要的适老性改造,配置照护服务所需的护理床、康复器具、移动辅具等设施设备,安装离床感应、体征监测、紧急呼叫等基本智能设备,由服务团队定期或及时响应服务请求,上门开展专业照护服务。前期探索实践中主要遇到以下问题,一是上门护理服务的成本较高,为保障照护服务的专业性,一般应采取团队上门的方式,包括照护计划制定者、护理员、康复师、社工师等,如果上门次数频繁,护理成本较高;二是体征监测、紧急呼叫等基本智能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问题,特别是夜间能否及时发现老年人异常情况;三是设备种类多,集成难度大,综合成本较高。
【场景需求】提供家庭照护床位的集成式智能化设备解决方案,要求设备具备卧床护理、离床感应、体征监测、紧急呼叫、数据回传、远程指导等功能,可通过视频通话等方式指导老年人家属开展日常护理和突发情况应急处理,体积小巧,安装简便,购买价格适中,年综合成本较低(支持租赁服务)
场景适用: 居家、社区、养老机构,人群为: 失能老人、认知障碍老人、高龄老人等。
场景7:机构出入管控场景
【背景情况】养老机构从日常管理、保障机构内部安全、防止传染病等需要出发,有必要建立科学完善的人员出入管控制度。
【现状描述】养老机构每日进出人员包括探视家属,机构内部工作人员(管理人员、护理人员和后勤保障等人员,进出频次不同),出入院老人(例如外出看病),送货及维修人员,志愿者以及其他机构外部人员。大型养老机构如收住500人以上的机构,每日进出人员有可能达到上千人次,以上人员需要详细登记和管理,确定进入路线和区域。目前部分机构采用了人脸识别系统,但还难以满足养老机构人员精确管理、快速进入的需要。在一些特殊时段,如新冠疫情期间,出入精确管理更为重要。
【场景需求】提供大型养老机构人员进出管控的解决方案。综合采取人脸识别、红外监测、门禁管理等技术,可满足人员进出方便、审核快速、指定进入区域和路线、同步测量人员体温和监测随申码等要求,预约方便、不需办证,可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成本较低,管理人员少。
【场景适用】社区、养老机构。
场景8:机构智能查房场景
【背景情况】根据养老机构管理要求,为避免夜间老人出现危险,机构应建立定时查房制度,定时巡视老人状态是否正常。按照《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要防止出现噎食、食品药品误食、压疮、烫伤、坠床、跌倒、他伤和自伤、走失、文娱活动意外等风险。按照2小时查房一次计算,机构需配备一定数量的护理员夜间不间断值班。
【现状描述】目前养老机构绝大多数采取护理员值班的方式开展夜间巡查,一方面,护理员夜间巡查是否及时和按照要求,难以准确监管。老人如出现跌倒、坠床、他伤、自伤等人身伤害意外时,可能难以及时发现。另一方面,夜间巡查需要大量的人力,护理员如夜间开展不间断巡查,影响白天继续开展护理工作。部分机构采用给老人配置智能床垫,自动监测老人生命体征和离床数据开展监测,但尚未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产品和流程。
【场景需求】提出能保障老年人夜间看护安全、降低各类突发事件风险、弥补护理员夜间巡查人力不足的智能查房解决方案。通过应用智能床垫、人体雷达、生命体征探测等设备,实时搜集并传输分析各种状态数据,可供夜间值班人员大范围监控养老机构房间及入住老人状态。可实现老人跌倒、生病、人员冲突、违反安全规定等多场景监控,需重点解决状态采集准确性、老人居室隐私保护、智能报警等问题。
【场景适用】养老机构。
场景9:机构无接触智能消毒场景
【背景情况】养老机构人员聚集,老年人自我防护能力弱,是传染病的高危易感人群,养老机构做好消毒工作尤为重要。新冠疫情期间,养老机构按照要求必须每日开展消毒工作,需要大量人力。此外,对于疑似感染对象或隔离对象,由人工开展消毒工作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现状描述】此次新冠疫情发生时正值春节期间,养老机构开展消毒工作面临多重问题,一是部分护理员离开上海,普遍存在护理员短缺现象;二是日常消毒频次和范围加大,按照要求每日要广泛开展消毒工作;三是防护服、口罩等防护物资短缺;四是对隔离对象和疑似病人房间消杀存在安全风险。
【场景需求】提供无接触智能消毒机器人解决方案,要求价格适中,简单易用,稳定可靠,能够自动按照符合标准的消毒程序,依照设定的路线和区域开展消毒工作。此外养老院、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机构也希望能由机器人承担自动送餐送药等工作。
【场景适用】社区和养老机构。
场景10:老年人智能语音交流互动场景
【背景情况】社区内居住的高龄独居、生活困难、优抚对象等老人,需要街道、居委、养老顾问、志愿者等定期利用电话开展关爱,了解老年人生活状态。
【现状描述】目前电话语音关爱主要采取人工方式,受限于人工操作,难以覆盖大量人群。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部分街镇居委实验了智能群呼系统,可一次性拨打数百个甚至更多电话,自动记录居民上报的体温数据。但试用期间也发现,系统难以听懂上海话,也难以承担更复杂的交互功能(比如要求购买口罩等需求)。
【场景需求】利用智能自动群呼系统,自动向村居委内数百名以上老人自动拨打关爱电话,并具备交互功能,可听懂老人的简单需求,或根据老人述说自动转人工席位。要求系统总成本低,可将有关关爱通知信息自动转换为上海话,对老人上海话的语言识别率高,并能智能识别老人的需求。
【场景适用】居家和社区,人群为:高龄老人、独居老人、纯老家庭等。
场景11:老年人智能相伴场景
【背景情况】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希望能学习、了解各类智能化产品,能灵活便捷地获取各类养老相关信息资源,排解孤单感,丰富晚年生活。
【现状描述】老年人使用现代电子产品还存在“数字鸿沟”,如智能手机不会使用,复杂的智能电视不会操作,比较熟悉的还是传统的电视、广播等媒介。
【场景需求】在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居家、社区、机构等各种场所和养老服务场景中,应用各类智能化、信息化手段,为老年人提供触手可及、便捷易用的养老信息资源服务和智能陪伴,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丰富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例如在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护机构等社区养老场所,利用电视机、音频设备、触摸屏、机器人等智能化、信息化设备,为老年人提供视频、图像、音频等智能互动服务,让老年人便捷获取养老服务信息和智能陪伴服务。
【场景适用】居家、社区和养老机构;人群为:自理老人、独居老人、纯老家庭等。
场景12:机构智能视频监控场景
【背景情况】视频监控一直是养老机构监管的重要手段,市级、区级民政部门需要能直接采集汇聚相关养老服务机构的视频信息,用于抽查监管和调查取证。同时,家属也希望能够通过远程视频方式了解老年人生活状态。
【现状描述】目前养老机构安装了不少视频监控设备,设备种类多种多样,即使同一家养老机构,也可能根据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内部管理等不同监管要求,在不同时间安装了多种摄像头。同时由于高清视频数据量巨大,在传输和存储空间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瓶颈,目前市级、区级大多都只能对养老机构视频进行少量的调阅,无法实现全部视频的实时上传、集中备份和分析利用。监管手段还处于回溯排查方式,无法快速定位、排除隐患。
【场景需求】提供基于视频压缩技术的低成本智能视频监控方案,能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养老机构内部多个摄像头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保存、分析(例如单个摄像头每年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综合费用控制在百元左右),市、区民政部门可实时查看,在疫情发生等特殊时段可具备人员是否佩戴口罩、人员进出监测、疑似病例接触人员分析等智能检测功能。同时,老年人家属可通过APP等方式查看老年人用餐、活动等生活状态。
【场景适用】社区和养老机构。


4、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

1.医养结合指导方针

1)养老机构内设置医疗机构

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需要养老机构达到一定规模的,在养老机构中设置医疗卫生服务室、医疗卫生诊所或引入附近的医疗分支机构。

2)医疗机构内增设养老中心

医疗机构增设养老中心或病区,设置养老病床或老年病科,开展康复、保健、养生、治疗、生活护理以及临终关怀等医养结合服务。

3)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

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养老和医疗职责,当养老机构内的老年人患有突发疾病时,合作医院为老年人开辟绿色就诊通道,提供医疗服务。医院的医生和护理人员定期到养老机构为患病老年人进行身体检查和疾病治疗。

4)社区“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

社区医养结合则是一种在社区中将养老机构中的“照料”与医院中的“医疗看护”功能结为一体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是一种在社区建立小型护理养老机构,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政府、社会组织多主体组成的模式。
 

2.“机构养老”的医养结合模式

1)大养老+小医疗

该模式是在养老机构的基础上新建小型医疗机构、新增医疗服务,以养老为主、医疗为辅。目前大部分养老机构采取这种模式开展医养结合服务。
该模式存在明显缺点:内设医疗机构只能开展门诊业务,不能解决在养老机构直接住院问题;同时医疗机构运营成本高,仅医务人员的工资就给养老机构带来很大负担,养老机构难以长期支撑。调研发现,许多已经申请办理了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医疗机构试运行一段时间内坚持不下去而“人走楼空”。

2)医疗、养老并重

这种模式多为新建的医养结合机构或医院转型为养老机构或护理院,强调医和养并重发展。新建的大型养老机构,同步配套建设综合医院或护理院,实现医疗、养老并重发展;一些资源闲置的医疗机构将富余资源转型为养老服务,以开设老年专护病房或者直接转型为护理院、康复中心等方式提供医养结合型的医护服务。
该模式将医疗与养老资源融为一体,形成以医促养、以养助医的运营态势,能基本实现非危急重病老年人在机构内医养共享。

3)大医疗+小养老

这种模式多数是规模较大的医疗机构新建小型养老机构,通过配备相关设施、增加护理人员等举措,在医疗机构内部又新建了一个医院下属的专业养老机构。
此模式是利用高端医疗资源兴办养老机构,优点是养老环境条件好、医疗保障好,比较高端,但也存在明显缺点:一方面对现有医院资源的利用不经济甚至浪费,另一方面是养老费用较高,经济条件中下等的普通家庭难以承受。

4)大医疗+小康复

这种模式多数是规模较大医疗机构新建小型康复机构,如老年科室或康复科、康复中心,以医疗为主、康复为辅,多数是在原有的医疗机构新增康复、养护功能,构建医疗、照护、康复等相互衔接的服务体系。
调研发现,该模式多数发展较好,但在“医、康、养一体化”体系中“养”的比重较小。

5)两院一体

该模式多数是将地方政府建设的敬老院由当地乡镇卫生院托管运营,乡镇卫生院与敬老院实现“一体化”,或者由乡镇卫生院直接新建养老机构以实现医养结合。乡镇卫生院利用敬老院的资源除照顾好“五保老人”外,还接纳一部分社会养老人员。
此模式是对既有养老和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够激活医养资源供给引力,就近服务农村老年人群,帮助他们实现就地养老。同时,与“公建民营”养老服务相比,该模式容易保持原有敬老院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医养结合模式。

6)医康养一体

在医院的基础上,新建护理院和养老院,实施医、康、养一体化运营。
此模式优点是康复患者住院一段时间后,身体状况大为好转,许多患者由卧床不起到独立行走,社会效益极佳;康复患者在住院期间既得到康复治疗服务,同时又得到养老服务,康复出院后可能还会有一批人在养老机构长期住下,机构的经济效益将大为提高,是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的医养结合模式。

7)个体诊所+小型养老

此模式一般由个体诊所举办,前面门厅为诊所,后面为家庭式小型养老,诊所的医生、护士提供为老人医疗服务,另聘1-2位护理人员照顾老人。
这个模式的优点是收费低、离家近、比较方便,资源利用充分、效果好;但缺点是医疗和护理设施相对简单,护理不规范,同时还存在规模不经济问题。

8)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整体外包

这种模式是指不具备设置医疗机构条件的养老机构,与就近的有住院功能的医疗机构(多为医疗机构(多为一级综合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将养老机构所需的医疗服务整体外包给医疗机构,养老机构为医疗机构提供场所和必要条件,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设置分院等分支机构,医疗机构派医护人员到养老机构为其提供医疗整体外包服务,或称“整体托管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医养双方责、权、利明确,双方均利用市场机制开展合作。调研发现,这是医养开展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形式,特别适用于100-300人的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规模较小的养老机构采用这一模式,医疗机构可能会“赔本”造成服务不可持续,需要养老机构对医疗机构给予一定补贴)。

9)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绿色通道

这种模式是指养老机构与邻近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患者就医提供“绿色通道”,优先提供住院、远程会诊、预约挂号等服务,这是我省目前开展医养结合最多的一种模式。
该模式缺点是: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基础是来自双方的信任和利益驱动,双方的合作缺乏有效约束和利益协调机制,一旦协议影响到了某一方利益,就很容易出现终止协议的情形,很难保证合作的有效性、持续性。
调研发现,这种模式难以实现医养一体化,基本属于“搞形式”,医养之间很难开展实质性合作,基本上是各干各的(如养老机构有患者需要住院,虽协议要求优先到合作的医疗机构住院,但患者家属并不一定同意,可能会到规模较大、更放心的医院),久而久之,难以长期合作。

10)大养老+小医疗+医疗服务绿色通道

这种模式是养老机构自身先建设一个小医疗机构,如卫生室或诊所,同时又另与其他较大规模的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并由其为养老机构患者就医提供“绿色通道”。对一般的医疗问题,养老机构自行解决,当有较重患者立即转入合作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
上述十种“机构养老”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前七种为“一体化”模式,第八、第九种为“嵌入式”,第十种为“混合式”。前八种医与养结合得比较紧密,第九种为松散型的医养结合,第十种为半松半紧。目前相关部门介绍成绩时所说的医养结合覆盖率达到多少多少时,往往以签订协议类的松散型模式居多。
从调研情况看,我们认为松散型模式基本属于“搞形式”,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难以实质性合作,更难市场化运作;医养结合必须运用“一体化”发展模式。

3.“社区养老”医养结合的主要模式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日间照料中心的设施可以在养老、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多方面得以共享使用,资源配置效率高;一般送到“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人,多数是“一体多病”,这些人更多需要医务人员提供服务,因而这一模式能更多满足老年人医疗需求;同时,只有医务人员承担相应服务,老年人子女才能更放心、才能更多地把老年人送到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属于实体性机构,由其运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符合“能负责、能问责”的要求,且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既解决了由社区居委会对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管理运营带来的体制不顺、权属不清问题,又解决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资产闲置问题,还化解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紧张的矛盾,实现资源共享;既能收获“更好保障老年人保健、老年人子女更安心”等的社会效益,又能通过更多服务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带来应有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推进养老产业化,真正实现多方共赢,是社区层面实现医养结合的理想方式。

2)社区医养设施共建共享

将养老服务设施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如农村幸福院与卫生室同步建设、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步建设。通过同步建设,一步到位实现社区层面的医养结合。

3)专业养老运营机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由大型专业化养老机构托管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闲置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调研发现,此模式由于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规模较小(一般只有10张床位),难以发挥规模效益;同时,有些专业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跟不上,很难做实做优医养结合,一旦政府补贴减少或取消,很难维持下去。

4)社区综合养老服务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协议

这种模式往往是社区建设了养老综合服务中心,为了开展医养结合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但所开展的服务主要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相对较少。

5)村卫生室+农村幸福院

由村卫生室托管运营农村幸福院,实现农村社区层面的医养结合,但目前典型案例不多。

4.“居家养老”医养结合的主要模式

1)互联网+可穿戴设备+实体性服务机构

这种模式需要为居家老人配备穿戴式设备,对老人的生活和身体状况进行远程监测,通过信息管理平台并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对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健康和出行情况的相关数据及时传递给实体性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机构或实体性社区机构(如护理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老年人子女;实体性服务机构根据对老年人身体监测数据作出服务方案,同时根据老年人及其子女的需求,及时为居家老人提供饮食起居、医疗医护、消防安保、休闲娱乐、报警呼救等的相关服务。目前看,许多企业热衷开发此模式,有的设计规模较大,但目前成功案例不多。

2)居家养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这种模式是通过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活动,推广家庭医生服务,与有需求的老年居民签订服务协议,开展契约式服务,签约对象可以获得家庭医生提供的医疗保健咨询服务、优质诊疗服务、精准预约转诊服务、保健指导、疾病干预、家庭病床、健康管理等服务,让老人在家中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所提供的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
这一模式主要解决居家老人的医疗服务问题,但社会化的生活服务得不到有效解决,我们认为此模式不是实质性的医养结合,仍属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畴。

3)居家养老+长护险中的家护服务

这种模式是为符合条件的失能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失能老人平时在家中由自家人提供生活照料,由长护险的定点医疗机构提供以康复为重点的“家护”服务,相关费用主要由医保资金提供。
这一居家养老模式目前主要针对享受长护险的城镇职工,虽受居民欢迎,但社会成本很高,且医务人员往返医疗机构和居民家中时间成本也很高,与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院护”相比资源配置效益不佳。
另外,调研还发现,有些医养结合的大型机构在做好“机构养老”的同时向“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提供延伸服务,在“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三个层面同步开展医养结合服务,形成了“机构、社区、居家三个层面融合发展的智慧型”医养结合模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比较好。
 


5、智慧养老客群分析
做好养老运营,形成良性的运营盈利模式,首先要做好养老服务对象的客群定位,做好客群定位分析,才能设计出针对性养老运营方案,本客群定位是基于杰佳通智慧养老平台多年运营模式基础上整理分析出来的。

  1. 年龄

按年龄来划分,老年人可以细分为三个群体,分别是:
青年老人(55-70岁)、中年老人(71-80岁)和老年老人(80岁以上)。在上海、北京、长沙、郑州、延安等一二三线城市操作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同时会在当地做大量的市场调研,对这些调研数据研究分析发现,青年老人的需求跟中年老人的需求不一样,中年老人的需求又不同于老年老人的需求。
青年老人在文化娱乐休闲和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非常高,中年老人在护理照料和医疗方面的需求远远高于青年老人,而老年老人的医疗需求排在第一位,护理排在第二位。所以从年龄来看,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对养老需求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要求养老社区组团和功能定位不一样。

  1. 身体状况

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可以将老年人分为失能型老人、半失能型老人、失智型老人和自理型老人。不同身体状况的老年人对养老需求是完全不一样的。在项目所在城市以及辐射区域这几类老年人的数量结构对养老项目的服务产品、建筑设计和营销渠道会有很大的影响。
另外,从更加微观的角度来看,我们其实也可以按照老年病类型来进行客群细分。比如说,本市市区常住老年人群中,患有一种老年病的老年人有多少?同时患有两种老年病的老年人有多少?三种以上的呢?再比如说,按照患病类型来看,患糖尿病的老年人群有多大规模?患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群有多大规模?等等。
将当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按照不同维度来划分,做到细分再细分,你的项目未来的客户在哪里、是谁,这些问题自然迎刃而解。当然,怎么去了解这些数据,是要花费一些功夫的,但是为了自己项目后续运营的更加顺畅,前期多做一些功课也是值得的,你说呢?

  1. 支付能力

支付能力的另外一个说法是收入水平。每个地方都有高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和中等收入群体,从对国内几十个养老社区的综合考察结果来看,如果仅仅定位高端或超高端,那么这个养老社区将来会很麻烦,如果是中端和中端偏上的养老社区比较容易存活盈利。
比如绿城乌镇雅园这个项目,不仅仅是老年人喜欢,中年人也喜欢,青年人也喜欢,因为它确确实实考虑到人文关怀和人性化服务在里面。所以目标客群锁定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的阶层,未来的养老社区就有可能实现盈利。
另外,在各地的市场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退休人员被询问每月能支付的养老费用有多少时,不论是离退休领导干部还是普通职工(当然,不同职业、职位的退休人员退休金差别还是很大的),他们在说收入来源的时候往往只说自己可支配的退休金(多数情况下说出来的数字会比实际数字低一些),没有考虑到子女孝敬的资金以及自己理财收入。
所以说,不论是一线城市,还是二三三四线城市,都存在相当一批有较强支付能力的老年人群。这部分群体对养老产品、服务品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在项目整体定位的过程中需要加以考虑。

  1. 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高的人和文化程度低的人常常不能在一起聚会,所以如何根据文化程度的不同对我们的目标客户群进行细分,这也是我们做项目定位很重要的维度。文化程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理念、生活态度等。

  1. 家庭结构

多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对待养老。家庭结构往往与老人养老需求的紧迫程度有关联。4-2-1型家庭养老压力往往大于多子女家庭。但是,多子女家庭的养老压力,由于每个子女可能存在不同的养老观念,或者每个家庭收入水平不一,对老人的养老方式会产生影响。

  1. 决策人分析

30后、40后通常由子女出钱来住养老社区,50后、60后住养老社区自己出钱,所以谁来出钱、谁来决策是非常重要的维度。

  1. 区域

不同区域的养老观念、养老消费方式与养老消费能力差异性很大,,在做客群定位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地域因素。

  1. 职业

政府机构退休领导干部、退休高级知识分子与私营企业家的父母这三类人群职业不同,对养老的服务需求、养老机构功能配套自然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想法。所以,从职业角度来看,不同的职业群体有着不同的养老需求。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