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伟坚
养老之任,养是根本,谁来养,怎么养,需要有安稳舒适的环境作为支撑。
走进和平镇,山清水秀、绿荫环绕、黛瓦白墙、如诗如画,满眼都是乡村的宁静与闲适。近年来,和平镇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一幅生态美、环境优、家园好的宜居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现在人们面前。
位于和平镇戏台山69号的和平镇敬老院,就座落在这宜居乡村的一隅,这里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正是由于外部生态环境优越,内部基础设施配套齐全,邵武市爱心老年公寓与和平镇政府签署了和平镇敬老院公建民营(养老服务)协议书,于今年5月25日正式开业。一批老人先后来到这里,过上了快乐的晚年生活。
过上好日子的老小孩
在和平镇敬老院,特困人员苏启棋向笔者介绍,我89岁了,家住吴家塘镇,今年年初来这边,这里给我一种家的温暖。回想起以往艰难的日子,真的想都不敢想,自己能过上今天这么好的生活。
农村人生活的苦并不算什么,最痛苦的还是精神上的孤独。和平镇敬老院管理人员朱谊秀说:苏启棋老人没有儿女,家里就孤零零一人,一直是把自己关在家里封闭起来与世隔绝,当初两次上门劝他来老人院,他刚开始有些担忧,因为在家住了大半辈子,换一个环境周围都是陌生面孔,而且这么大年纪了,不太喜欢挪动。但在大家劝说下,他还是决定去看看。第二天,来到和平镇敬老院,就在那一天,他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决定搬到敬老院。现在,苏启棋老人不仅愿意和共住这里的老人聊天,而且通过沟通交流,脸上多了笑容,内心感到快乐。
熊桂兰老人是张厝乡人,今年93岁高龄,子女在外地务工无法在身边照料自己。她告诉笔者,自己来和平养老也是子女们来和平考察后,看到这边居住环境好,服务令人放心,自己也愿意在和平养老,子女才安心让她过来。今天熊桂兰老人的女儿来看望她,带来了水果和生活用品,老人家把所有的水果分享给其他老人,这边的老人都很热心肠,有好东西都会一起分享。大家都十分友爱,相处十分融洽。朱谊秀说。
83岁的特困人员熊希钦,自幼双目失明,无儿无女,腿脚不便,今年端午节前夕,从张厝乡敬老院转住和平镇敬老院。他说:我在这里每天过的日子都像过节,开心幸福,这里环境好,卫生条件也非常好,还有很多兄弟姐妹,不会觉得无聊,党和政府也从各个方面给我们照顾,像我这样的五保户,政府每年都会为我购买医疗保险,如果出现病症,可以及时送去医院救助。如果生了重病,除去医保报销之后,剩下的金额都由政府帮我们兜底,个人基本不花什么钱,真是让我们享受到了美好的晚年生活。
享受保姆式服务
和平镇敬老院配备了1名管理人员,4名护工,1名厨师,服务范围辐射邵南片区及邵东部分乡镇。目前,服务对象共38名,其中包括来自吴家塘、拿口、张厝、桂林等乡镇的特困人员。敬老院的保洁员按时打扫房间卫生,被子被整齐叠放在床上,桌子、窗台、房间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被服务对象平时换洗的衣服,也会帮他们收拾好,洗好烘干。食堂干净明亮,这里有专门的师傅负责烧饭,根据老人们的身体状况来制定菜谱,合理搭配一日三餐,基本上每天都是一荤两素,饭后之余还有新鲜的水果,营养可口。为确保住院老人的医疗保健,和平镇敬老院还与和平卫生院建立长期紧密协作关系,和平卫生院派出一名主治师和二名护师定点联系和平镇敬老院,做到小病不出和平,大病由邵武康复医院直通邵武救护。
管理人员朱谊秀原来是张厝乡九峰村的妇女主任,今年3月份怀揣着对养老事业的爱心和责任心,成为和平镇敬老院的管理员。朱谊秀说:每天像保姆一样服务老人家,虽然累,但是很充实,内心也很快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的工作人员无偿的定期来给老人家测量血压、血糖,检查身体,及时监测他们的健康状况,普及健康知识,陪他们聊天,帮他们洗衣服、剪头发,天气晴朗的时候陪他们在院子里散步,特别是特困人员、五保户最需要情感陪伴和关爱,我们陪伴着他们,他们每天都过得很开心,心里的阴霾渐渐被温暖冲散,笑容经常挂在敬老院每个人的脸上,欢笑声时时激荡在敬老院的每个角落。
将民生工程变为民心工程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中国先贤对大同社会的理想化描述中,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始终处于非常重要位置。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养老事业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平镇围绕省委尹力书记调研和平提出的关注民生指示精神,以及市委1123发展要求,坚持问题导向、为民导向,抓住留守、独居、困难老人吃饭难的这一关键小事,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契机,探索和平镇敬老院+长者食堂的建设模式,为在古镇养老的老人提供用餐、助餐等服务,以此增进民生福祉,弘扬孝老爱亲文化。下一步,将继续秉承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的宗旨,建立和完善农村敬老院规范化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辖区敬老院人性化、规范化的服务水平,确保敬老院高效运转,为老年人筑起幸福温馨的家园。
面对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纵观难以避免的空巢老人随迁老人,笔者以为,传统养老模式已不足以解决养老问题,急切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汇聚社会合力。一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要倡导子女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常回家看看。对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给予,更应有精神上的关怀。二是以社会养老为补充。引导老年人入住公立或民营的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和护理院等,得到专业的医疗和生活服务。组织社会敬老团体、志愿者开展老年人关爱行动,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大有裨益。三是以社区养老为方向。把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引进养老机构,开辟托老所、日间照料室、老人饭桌等为老年人提供日托、家政、送餐、家庭医生等服务。
本文标题:在古镇养老
本文出处:http://www.dichanyanglao.com/news/news-dongtai/15260.html
本站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