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有4000万人,其中九成以上倾向于居家养老,这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出较大护理需求。
护理人才和护理型床位,是关键资源。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大养老护理型人才培养力度,扩大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供给,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55%,更好满足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规划》在增加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供给方面,还提出一系列支持措施。
例如,支持1000个左右公办养老机构增加护理型床位;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新建护理型养老服务设施和照护服务能力改造提升项目;引导地方对普通型床位和护理型床位实行差异化补助;完善对护理型床位的认定办法,尽快建立长期照护服务的项目、标准、质量评价等规范。
针对护理型床位占比指标,一些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方,结合实际给出了更高的目标值。例如,《江苏省十四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70%。
回应老年人的护理需求,需要发展专业化的养老护理人才队伍。近年来,为了缓解养老护理人才短缺困境,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相关政策。
放宽入职条件,拓宽职业空间,缩短晋级时间,完善老年健康相关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以技术技能价值激励为导向的薪酬分配体系,都旨在拓宽养老护理人才的职业发展前景。
近年来,各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实行入职补贴、工龄补贴等政策解决养老护理员待遇不高、上升通道不畅、离职率高等问题。2020年北京出台《北京市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实施办法》,扶持力度很大:对专职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入职满一年后分三年发放奖励,标准为本科以上6万元,专科(高职)5万元,中职4万元,对一线工作的养老护理员,每人每月最高补贴1500元。
受访专家表示,从长远来看,应鼓励更多院校开设老年康复护理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发展医养结合、生活照料一体化的养老护理。更加注重养老护理人才价值实现,完善养老护理技能等级认定和信用管理制度,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形成合理的薪酬体系。
专业照护人才短缺是构建养老照护体系的瓶颈。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认为,要建立完善养老服务职业体系,除了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术等级认定,还应该建立完善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代表的照护保障制度,吸纳更多人从事养老服务工作。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破解失能老人护理难题的有效手段。2016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青岛、上海等15个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对此,《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受访专家表示,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群起步,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基本护理保障需求。同时,探索建立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参加长期护理保险的职工筹资以单位和个人缴费为主,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水平相适应的筹资动态调整机制。
多位专家建议,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更加注重完善多元筹资机制,均衡各方责任。到2025年,基本形成包括养老金、医疗保险基金、介护保险基金在内的长期照护综合保障体系,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长期护理保障需求。
本文标题:加大养老护理型人才培养力度,扩大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供给
本文出处:http://www.dichanyanglao.com/news/news-dongtai/17668.html
本站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