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林立的浦东陆家嘴,百余幢亿元楼安扎于此,是上海经济密度最高地区之一。同时,这里还拥有一片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公房,人口老龄化程度近36%。寸土寸金之地,要布局好养老服务设施,做厚养老获得,陆家嘴街道从理念机制入手,外拓资源、内挖潜力,盘活空间载体资源,灵活内嵌多种功能——闲置厂房被改造成社区食堂,压缩居委会办公场地释放出灵活的活动空间因地制宜、精准回应老年群体需求,放大了社区的老年友好。
2021年初,上海就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民心工程。陆家嘴街道的经验,正折射出超大城市原居安老的一种实现路径——集成各类资源为我所用。一年来,本市累计竣工51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照护、助餐、精神文化等各类服务及功能纷纷集成整合于此。十四五期间,全市范围内这样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总量将达到500家。
绞尽脑汁盘出寸寸面积
陆家嘴街道社区服务办公室负责人傅敏还记得,六年多前,辖区内的养老资源就是一家内设93张床位的敬老院。随着社会发展,单一形态和功能的养老机构或设施已远远跟不上老年人群的需求。
更多养老服务、功能的嵌入,首先依仗的还是载体。但空间挖潜并不容易,特别在陆家嘴地区,需要绞尽脑汁盘出寸寸面积。
上午10点半,内嵌于梅园三村的社区长者食堂已经迎来小高峰,前来排队的老人买两个菜,顺便还打包带走。这幢自带户外休闲位的新潮食堂,前身是家闲置许久的塑料厂厂房。在社区工作者眼里,这正是可用的存量。在民政部门相关文件及政策支持下,街道大胆接下这处厂房进行适老化改造,并邀请老人们来提想法、谈意见,最终落定了一个大家都想要的社区食堂。
外拓的同时,街道也善于向内挖潜。如今居民区内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正是街道主动撤走办公桌让渡出来的办公用房。这个四层楼高的为老服务中心,一站集齐日间照护、长者照护、娱乐活动、日常服务等各类功能,一进门,想要的养老服务几乎都能找到。
圆心之变牵引功能补缺
从只有一家养老院起步的陆家嘴街道,如今一点点填满了从机构、社区到居家养老的种种缝隙。怕孤单的老人能选择深嵌居民区的托老所;刚出院的老人在家门口得到专业康复服务;即便想宅家,各类生活服务也能直接送上门。
这背后体现的正是养老理念之变——从以设施为圆心到以需求为中心。过去,配置养老服务资源多以设施为圆心,判断其服务能级有多大。如今,结合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以人的需求为最终落脚点,判断在这一慢行区域内还存在多少盲区短板,在此基础上功能补缺。
放眼全市,功能愈加丰富的为老服务枢纽从最早的一街镇一中心逐步迈向片区全覆盖,因地制宜灵活嵌入居民区。在闵行区上海康城小区,作为全市认知障碍老人日间照护的试点之一,社区托老所开出钢琴课,志愿者们指导患有黄昏综合征的老人参与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在杨浦区,依托各类为老服务设施,定制的手机课有了流动学堂。
兜住老年人的刚需,也黏住他们的心,这不光考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密度,更讲求品质。据悉,民政部门牵头下,未来将继续围绕因地制宜做大文章。它可以是活力长者健身空间、心灵疗愈之所,也可以是高度融入医疗理念的康复站点。一言蔽之,以老人视角思考深层需求,围绕为老不断挖潜增能。
本文标题:上海社区聚焦老年友好都做了什么
本文出处:http://www.dichanyanglao.com/news/news-dongtai/19677.html
本站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