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年轻人,面对就业有着更多样的选择和机会。一份工作,不仅是为了眼下的生活,更是在追寻时代前行的光亮。在新兴的养老行业,就有这么一批90后、95后,用专业知识和青春时光,陪伴着如家人般的90后银发族。
食物要精确配比,煮熟后用榨汁机搅拌成浆,晾到最适温度后注入鼻饲管龙湖椿山万树·重庆新壹城颐年公寓员工平平介绍着常爷爷的护理重点。97岁的常爷爷因在家意外跌跤导致髋关节骨折。多次入院治疗后,带着一根鼻饲管,一根尿管,住进了重庆新壹城颐年公寓,90后的平平负责他的看护事宜。
老人骨折后伤口未愈,又伴有尿储留问题,需要非常专业的护理。照顾他的护工,也是几名地地道道的90后,每日遵医嘱保障老人的饮食、用药和日常照料。刚开始,家属每天都来视察小年轻们的工作,不多久就完全放心了,忙的时候可能一周才来一两次。
01.面对朝阳产业,后浪怎么看?
事实上,90后小年轻照顾90后银发族的情形,并非行业的常态。
据民政部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养老机构中一线工作的护理人员年龄多数都在40到50岁之间,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综合素养和技能水平偏低,难以满足需求,养老行业其实正期待着更多专业过硬的新生力量加入。
23岁的唐唐是95后养老生力军中的一员。他是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出身,毕业后先后在养老机构、社工组织工作过,去年7月入职龙湖椿山万树·成都梵城颐年公寓,岗位是社工。
在一般人眼里,社工这个岗位不过是给养老院的老人组织日常活动,可真正专业地开展起来,却是要深入了解老人们的生活情感需求,为他们的日常生活排忧解难,增色添彩,这就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能唱会画,更要掌握心理学知识,拥有较高的沟通技巧。
被问及为选择养老专业,唐唐回忆道:提交志愿前一天,我把这个专业由第三志愿调整到了第一志愿。养老是个朝阳产业,对自己也是一种挑战。
然而,唐唐口中的朝阳产业似乎算不上火热。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院校开设了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但每年的招生总数不到1万人,这与旺盛的用人单位需求相比,招生情况显得有些冷清。而且,养老职场现状是已经入行的科班毕业生也未必能留下。据民政部培训中心一项对全国132家养老企业的调查显示,目前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中,从业时间在两年以下的占到近六成。
在上一家养老机构,我的岗位是护工。实习期只有我一个人坚持下来了,其他人要么换岗了,要么转行了。唐唐介绍道,就连他自己也差点离开养老行业。
上一份工作中,唐唐遭遇了几个至暗时刻:帮消化功能紊乱的长者处理排泄物,被当场熏吐;被家人、朋友质问年纪轻轻伺候人,往后有啥出息?;疫情期间,他和老人们一起在养老院隔离半年。唐唐说:初入职场的迷茫,又赶上疫情,再加上周围人的不理解,心理压力太大了,当时是打算解禁后就离职不干养老了。
唐唐的社工搭档—辛鑫也差点转行。22岁的辛鑫也是养老专业出身,有过三段养老的从业经历。在上一家养老机构做护工时,有一天她帮一位奶奶换尿布时,老人突然把用过的尿布用力甩到她身上。辛鑫当即怔住,震惊,委屈,失落各种情绪袭来。
那位奶奶有阿尔茨海默症,情绪一失控,她就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我不该怪她,但自尊心真的挺受伤。当时她努力平复情绪,擦了擦身上的污物,捡起尿布,温和地对老人说奶奶,这个您不要了的话,我就扔掉了,等走出房间,她才哭出来。想放弃的念头来得快,去得也快。我们的工作有时就是要用年轻的正能量去抵消长辈身上的负能量,把活力带给他们,把消极的情绪带走。
唐唐、辛鑫身上发生的事,很多养老一线员工都经历过。学校的知识不足以展示老年世界的真实全貌,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一入行就撞见生命陌生的另一端,离开似乎不是一个特别难做的决定。
02.年纪轻轻的,为什么要在养老院工作?
这么年轻就在养老院工作,你图什么?23岁的实习护工春兰常常被这么问。春兰正经历养老业新人必过的三关:生死关、屎尿关和性别关。她的日常工作包括需要协助长者排便,协助异性长者洗澡,必要时还会亲自参与突发的抢救。每天在楼里走几万步,下班时脚像灌了铅一样沉。刚入职时,经常觉得自己撑不住了,第二天又重打精神上岗。
不少养老新人也和春兰一样,内心有过挣扎。
因此,椿山万树颐年公寓的院长、护士长每周都会抽出时间与员工交流,密切关注这些年轻人的心理状况,帮助他们渡过职业适应期。员工也因此对职业发展路径有着清晰的认知,避免了在琐碎工作中内卷,而陷入迷茫。最终留在养老行业的年轻人,必然是发现了一些身在其中才会懂得的价值。比如春兰在照顾长者的过程中,学会了从不同角度看待生命,对敬畏生命、无分别心、正视人的身体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感触。她说:家人、朋友可能不理解,但我自己挺满意现在的工作。龙湖是大平台,做养老很专业,培训体系很完善。我在这里工作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职业发展也有多种可能;还有就是,这里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人与人之间更有人情味,是一份难得的温暖的工作。
温暖、有人情味、依赖感也是留住辛鑫、唐唐的重要原因。虽然工作中会遭遇很多挑战,但温暖的成份更多。辛鑫说。
春节休假期间,长者们轮流给辛鑫发红包,今天在她桌上放一颗糖,明天放一只水果,攒了满满一大包。爷爷奶奶们还对辛鑫保证:我们问过院长,这不算贿赂,你放心收下吧。;当唐唐举办讲座时,这些毕业于北大、清华等名校的老一辈知识分子会虚心请教,认真做笔记;当唐唐和辛鑫遭遇误解时,老人们会主动站出来帮忙解围,替他们撑腰被信任、被依赖的感觉是其他工作里没有的。来自于100多位长辈的爱护,能治愈大部分的工作压力。唐唐道。
白发苍苍的90后与青春正好的90后,这跨越年龄的链接中的人性温暖,是其他工作不具备的。身边同龄人当码农、干销售、做媒体、开网店,朋友圈里记录着五光十色的世界以及内卷、996-ICU等打工人的抱怨。有人这么评价养老院90后:工作几年还像学生、看着比同龄人年轻、眼神总是很干净,养老院的生活似乎正保护着这些年轻人内心纯粹的一角,同样也守护着长者们内心的那份年轻。
90后冰冰本来是为自己的爷爷挑选养老机构,考察重庆新壹城颐年养老公寓时被这里的氛围吸引,机缘巧合下入职了。曾经我以为,养老无非就是物质条件的差别,吃得好一点、住得好一点,就是好机构。其实,老年生活也是生活,不止于温饱、安全、健康等基础需求,更应该要活得体面、尊严,活出这个年龄段的精彩。我们为长者组织服装秀、合唱、绘画、智能手机应用等活动,都是在不断为长者创造新鲜的体验。和90后、95后聚在一起,长者们的心态非常年轻,80多岁了也爱追星、追剧,一集不落地看、,为创造营的爱豆打call。
公寓就像一个大家庭的一样,工作人员把我们当长辈,我们把他们当孩子。住在龙湖椿山万树·上海闵行颐年公寓90岁的鲁奶奶道。她特别喜欢和年轻人待在一起,经常对年轻人说:咱们聊个5毛钱的天。住在重庆新壹城颐年养老公寓的钟爷爷说:李子柒的故事、前浪后浪的讲解,不但刷新了我们的认知,也让我们与时俱进,不和社会生活脱钩。
椿山万树颐年公寓里,年轻人的朝气正在稀释老年生活的暮气,为长者的生活注入鲜活的动力,再年轻一把似乎并非虚无缥缈的口号。
03.朝阳伴着夕阳而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5亿,且老年人口所占比重有逐年上升趋势。面对持续增长的养老需求,养老机构资源紧缺却是显著问题。到2020年底,全国共有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5857家,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床位数为158.5万张,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床位尤其紧缺。
据《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预测,到2050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接近5亿,占总人口比例超三分之一。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人们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对养老人才的要求也随之上升。
当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步入老年,谁来为我们养老?90后的平平、冰冰们,95后的唐唐、辛鑫、春兰们,这些专业过硬的新生力量也许是解答这道难题的重要一环。
90后已经渗透于养老行业的各个层面,比如我们公寓的医生、护士、厨师、运营等各个岗位都有90后、95后员工。他们专业过硬,学习能力强,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对老人又很有耐心,深受长者和家属的喜欢,养老行业非常需要这样的新鲜力量加入。成都梵城颐年公寓院长表示。
去年10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财政部、商务部和全国妇联发布了《关于实施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的通知》。其中提到,在2020年至2022年,培养培训各类康养服务人员500万人次以上,其中养老护理员200万人次以上;在全国建成10个以上国家级(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强职业标准、培训师资和教材建设,不断提升康养培训基础能力。此外,据《中国教育报》2020年4月报道,全国高职院校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点新增56个,位列年度专业设置数量前十。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发布和教育层面的扶持都预示着,未来养老行业将迎来更多新鲜血液。
为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响应养老人才发展政策,龙湖椿山万树打造出颐年公寓、社区照料中心、持续照护养老社区、居家照护等全业态产品,为长者提供专业、温暖、自在、品质的健康养老服务。在助力中国大健康体系建设的同时,龙湖椿山万树也正在以校企合作的模式,为养老行业的年轻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为行业输送新鲜血液。据悉,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都已与龙湖集团合作开展了健康养老产业人才实习项目,面向未来的养老生力军似乎已经在此找到了适于生长的土壤。随着越来越多90后95后员工的加入,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服务于夕阳的行业将迎来真正的朝阳时期。
来源:证券日报网
本文标题:养老产业需要新鲜血液
本文出处:http://www.dichanyanglao.com/news/news-dongtai/20611.html
本站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