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模式,有效解决了老人的养老及就医问题,让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夕阳红幼儿园里欢乐多
一个手指点点,两个手指剪剪11月1日,和煦的阳光照在太原市源缘圆老年公寓院子里,老人们围坐成一个圈,院长李文红站在中间教大家做手指操,互动中不时传出阵阵欢笑声。
85岁的郭玉军(化名)加入这个大家庭已有一年,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生活不能自理,老伴去世后脾气愈发暴躁,子女们觉得这里可养可医的服务更符合老人实际需求,遂送了过来。现在很少尿裤子,还能说几句完整的话。老人的儿子说,护理人员端水喂饭、洗澡擦身,24小时照料,父亲的变化让家人感到意外与欣喜。
像郭玉军这样入住公寓的老人有80名,年龄最长者102岁,他们患有各种慢性病,失能、半失能者占80%。李文红把老年公寓称为夕阳红幼儿园,让他们得到孩子般关爱和照料,有尊严地度过晚年,是起码的底线。
就医及时便捷又顺畅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省60岁及以上人口为660多万,占总人口的近19%,65岁及以上人口为450多万,占总人口的近13%,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人老了最怕生病。由于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和突发性,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
公寓自创建以来就设置医务室,医师、护士随时监护老人身体健康状况,每周定期请医院专家为老人们巡诊、查房,同时提供危急重症的抢救和转诊便利。李文红说,几天前,患有脑梗、高血压等疾病的陈美霞老人突然身体不适,公寓第一时间联系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由于双方建立了协助关系,接到电话后,医院立即开通就诊绿色通道,老人很快送往医院救治。
刘翠娥(化名)今年9月在太原安定医院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高血压极高危后住院,经过专业、系统治疗后病情稳定。整体情况不错,血压也正常,但常规的口服药还得吃。11月2日,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脑血管病与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日医院神经科副主任刘尊敬,为在太原安定医院的刘翠娥进行远程会诊后,认为符合出院条件,但因家庭照顾能力有限,刘翠娥和家人商量后,办理了医养转换手续,将在太原安定养老院进行托养照料。
特殊老人在养老方面存在收治、管理、照护三难问题。太原安定医院院长刘芳说,医院为患者提供常规医疗护理服务的同时,已实现无家属陪护、全程连续照护的医养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老人患病后家庭护理困难、医疗救护不及时等难题。
2019年,太原安定医院与北京安定医院开通远程会诊项目,次年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确定为首批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的医疗机构,有效补充了专科医院在慢病等综合性疾病治疗方面的短板,为开展医养结合奠定了专业的基础和力量。走访发现,不同阶段的老人需求也不尽相同,60岁出头的老人更看重养老,如何满足精神生活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而70岁以上的老人对医疗资源依赖性更强,医养结合对他们来说更重要。
近年来,我省以试点示范为带动,牵引医养结合探索发展。开展失能老年人健康评估与健康服务试点项目,截至2020年底,共为53161名老人开展失能评估,为41428名失能老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在全省40个社区对常住65岁及以上老人开展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为19319名老年人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活动,提升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程度。
省卫健委医养结合工作负责人表示,我省将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在全省选择服务能力较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针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医养结合打包服务,探索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机制,尽快出台完善上门服务政策,重点解决90%的居家养老人群卫生健康需求,推动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深入开展。
本文标题:山西:太原市建立医养结合新模式
本文出处:http://www.dichanyanglao.com/news/news-dongtai/20688.html
本站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