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之家暖山村——吉安县官田乡刘家村探索互助养老纪实
时间:2022-10-01 14:23 来源: 作者:小佳 人浏览
养老,不仅是每个家庭面临的问题,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
去年11月,吉安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在全市推进党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建设。该工作着力解决农村养老问题,是关爱农村留守、独居及困难老人的民生工程。
在吉安县官田乡刘家村,有个名叫刘常健的老党员在村里牵头办起了农村互助养老之家。刘常健在村里开办互助之家,经历了怎样的实践和探索?日前,记者对此进行了一番探究。
老党员刘常健的触动与决心
每天,刘家村的互助之家都热闹不已,菜园里种着应季蔬菜,琳琅满目。老人们有的在菜地摘菜、除草,有的在塘边喂鸭,有的在厨房洗菜、切菜、打扫,喜欢热闹的老人们聚在一起,边聊天边干活,其乐融融。
老人们其乐融融的背后,与一位名叫刘常健的老党员有关。今年68岁的刘常健是一名退役军人,1975年退役回乡后,思想活络的他搞过养殖,办过工厂,承包过工程,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植树造林1万余亩。经过多年的打拼,刘常健成为官田乡最先富起来的农民,并被村民们一致推选为刘家村理事会会长。
先富起来的刘常健并没有忘记众乡亲,他把更多精力投向了公益事业。去年的一天,刘常健到一户村民家商量新农村建设问题,一名70多岁独居老人正在吃午饭,桌上只有一碟青菜和早上剩的一碗白粥。老人说,子女都在外地打工,一个人懒得弄凑合着吃。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老人的一句话,却让刘常健心里很不是滋味。
受到触动的刘常健思索良久,这些年村子是越建越漂亮,可是许多老人因为子女不在身边,他们的养老却成了问题。节俭了一辈子的老人们怎么能一直凑合下去呢!
在刘家村,65岁以上老人有60多个,有的独居做饭不便,有的节俭舍不得吃顿好的。去年11月,得知政府出台了扶持政策,鼓励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刘常健更是坚定了信心,决定要为村里的老人们建一个家。
得知他的决心时,家人都劝他,这么大年纪了,在家安享晚年多好,何必揽这吃力不讨好的活。刘常健却说,能为村里的老人做点实事我很高兴。
互助之家,开启空巢老人新生活
开办互助之家,首先要解决场地问题,这是刘常健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他经过多次奔走协调,村理事会同意将原来租给经营摩托车修理店的村集体房产收回,作为互助之家的食堂场所。
为了丰富村里老人的生活,村里商量后决定利用村集体房产,自筹资金7万多元筹建了一所配有娱乐设备的老年活动室。
自去年底建成投入使用后,刘家村的老人们便有了好去处。他们年龄相近,趣味相投。聚在一起,吃饭、喝茶、读报、打牌、聊天,比起之前,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空巢老人们不再孤单,幸福感倍增。
开办至今,互助之家提供用餐服务,最多时每天要为40多位老人集中供餐。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有10多位,年龄最长者已96岁。
互助之家健康运行,管理是一门学问。为此,刘常健制定了不退、不顶、不带、不剩、不点评的五不管理规则,规范老人的用餐行为,这样既做到了节约,又规范了管理。同时,按照规章制度,入家老人及相关人员都要签订协议,明确权利和义务。管理人员不接触现金,做到互相监督,确保所有资金用于互助之家。
每餐都有两菜一汤,有荤有素,比在家里吃好多了!正在用餐的老人刘伯铮满意地竖起了大拇指。
抱团养老,老人幸福子女安心
要解决几十人吃饭、娱乐问题,每天开支不小,村里每个月要垫资6000多元。为了解决资金问题,让互助之家长久运营下去,刘常健想出了六个一部分的解决办法:政府补贴一部分、老人出一部分,爱心人士赞助一部分,自力更生解决一部分,本村支持一部分,利用荒山荒地承包盘活一部分。
按照政府补贴政策,每人每天一餐补助4元。为真正解决老人的用餐问题,村里决定每天开办午餐和晚餐,每位老人每个月只要交160元就可以在食堂解决午餐和晚餐。
刘常健自豪地盘点起互助之家的资产:这3亩菜地都是大伙自己开垦的,辣椒、茄子、豆角、空心菜、冬瓜、丝瓜……保证每天不重样,吃不完的菜还可以拿到街上卖。我们还养了几十只鸭和一池塘鱼。
只有自力更生,调动起大家互帮互助的积极性,‘互助之家’才能办得更久更好。这是刘常健和村理事会在半年多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
69岁的老人刘义伦是互助之家的积极分子,他和老伴只要有空就会来互助之家。他乐呵呵地说:自从村里办起了这个互助之家,他跟老伴都在这吃饭,聊聊天、干干活,吃得开心,日子顺心,很多老人都和他俩一样把这里当成了家。
李家村的互助之家办得有声有色,得到了全村乡亲们的充分认可。老人们相聚于此,抱团互助养老,生活越来越幸福,而在外打拼的子女也更加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