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杰佳通 > 新闻中心 > 养老生活家庭代际帮助、养老金水平对个人退休决策有何影响?

家庭代际帮助、养老金水平对个人退休决策有何影响?

时间:2022-10-24 10:29 来源: 作者:小通 人浏览

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来说,退休时点的选择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常来讲,人们往往会选择在国家规定的法定退休年龄退休。但观察我国劳动参与率可以发现,除了在法定退休年龄正常退休外,有一部分人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前就已经退休,还有一部分人会选择在法定退休年龄之后通过延迟退休、再就业等方式继续工作。

影响人们做出退休决策的现实因素有很多,例如,有些人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满意,在工作中可以得到极大的个人成就感,所以即使己经到达法定退休年龄,他们仍愿意继续留在工作岗位上。

还有一部分人通过之前多年的工作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可以保障其停止工作后的生活;又或是因为家庭中有需要照看的成员,他们可能会早于法定退休年龄,提前结束劳动供给。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因素会对个人的退休决策产生影响。

由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知,人只有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后才会考虑更高层的需求。对于中老年劳动者来说,工作首先是为了谋生,获得经济收入,其次才是为了满足人生及社会的需要、实现自己的理想,体现自我价值。

因此,面临继续工作还是退休的选择时,收入自然应该是做出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

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知,我国60岁以上城镇人口的主要生活来源,离退休金养老金占到了其生活来源的50.12%,家庭成员供养占比为31.36%,而劳动收入仅占12.94%,因此,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养老金水平对个人退休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家庭绝不仅仅是老年人退休生活的经济提供者,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特别注重家庭的民族。

劳动者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家庭成员,退休绝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一个家庭决策。

其退休行为涉及到家庭内部的代际关系,例如家庭能为中老年劳动者提供什么帮助、提供帮助的能力如何、家庭其他成员是否需要中老年劳动者提供帮助,具体需要帮助的类型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其退休决策。

基于以上,相较其他影响个人退休决策的因素,首先应该考虑退休后的收入来源及个人所处的家庭环境。

01家庭代际帮助对个人退休决策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就推崇尊老爱幼,老有所养,少有所依的家庭观念。父母抚养子女,待子女成年后,赡养年老的父母。

费孝通教授曾在1983年将这种模式的中国养老称为反馈模式。

尽管在计划生育政策下,现代家庭的结构有所改变,但代际间的相互帮助与传统社会相比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虽然已婚子女与父母同住的比例有所下降,但同住与否并不影响家庭代际间的相互帮助。

家庭代际关系主要是指家庭中两代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具体为父母辈或祖父母辈与子女、孙子女辈的亲子关系和隔代关系。

个人资源在两代人中进行转移,交换便可以视为产生了家庭代际帮助。家庭代际帮助主要分为三种形式:经济帮助、时间帮助和情感帮助。

家庭代际经济帮助主要是指与子女或父母间金钱或者物质上的转移。家庭代际时间帮助指的是子女与父母间提供料理家务、照顾饮食起居以及父母帮助儿女照看孩子等生活上的帮助。

家庭代际情感帮助是指子女与父母之间通过问候、聊天、谈心等方式增进感情,从而获得精神及心灵上的慰藉。

在解决基本的生存需求后,人们往往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所以对于家庭代际帮助而言,经济是代际间抚养子女、赡养老人最基本的帮助形式,对子女或父母提供劳务,照顾其生活是更高层次的帮助,而在精神上关爱子女、慰藉老人是最高层次的代际帮助,也是最重要的一种。

此外,无论是提供经济帮助还是时间帮助,都会增进代际间子女与父母的感情;反之,子女与父母的感情越好,也可能会增加在经济和时间上的帮助。

目前对于家庭代际帮助的理论解释主要有利他主义、交换理论和互助模式等其他几种类型:

利他主义认为,社会在经历巨大的变迁过程中,伴随而来的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个人主义的上升和家庭作为生产、消费单位重要性的下降,使得家庭作为代际间联系的一个重要纽带,在成员面临日益增长的社会风险时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因而代际之间的相互帮助更多的是出于利他的考虑,来达到共同利益的实现。

交换理论认为,不同世代的人由于年龄不同,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不同,从而掌握着不同的资源,可以提供不同的劳务

同时,不同世代的人需求也不同,因而代与代之间有产生交换的动机。而家庭对老年人的照顾,其实也可以看做子女用经济、时间、或情感慰藉等形式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

互助模式认为,成年子女离开家后,和其父母之间存在一种以互助为目的的帮助与支持,代际之间的持续帮助源于自愿的交换动机。

从人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子女年幼时,金钱从父母流向子女,而在子女成年工作后,会返还给父母,即在整个周期内是一种互助的模式。

子女年幼时获得父母的情感和物质的支持越多,数十年后提供给父母的帮助也越多。

老年父母还会通过帮助照看孙子女和从事家务劳动等提供时间帮助的形式来换取子女在经济上的支持。

基于上述,分析家庭代际帮助对个人退休决策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两个主要方面考虑:

一是子女因素,子女身处的人生阶段会决定个人的退休决策。

如果为了供孩子上大学,帮他们筹备婚礼、买房买车,则个人需要向子女提供大量的经济帮助,这些使得个人不得不选择延长劳动供给的时间来获取经济报酬;反之当子女步入社会,有了自己的工作,在经济上较为宽裕,个人可能会倾向于缩短劳动时间,因为其对子女进行经济上的帮助的负担较轻,甚至可能得到子女的经济帮助。

在这其中,特别是女性,当子女参加工作后,更倾向于提前退休。随后,当子女成家立业,又会存在下一代的抚养问题,此时子女正处于人生职业的高速发展期,很难有时间能够用来照顾下一代。

一方面,可能雇佣不到合适的人来照顾小孩;另一方面,雇佣保姆的费用可能高于个人的工资。

保姆的工资水平与父母帮助子女照顾小孩这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保姆的工资水平越高,希望父母帮忙照顾小孩,提供时间帮助的意愿就越强烈。

二是父母因素,随着个人慢慢成长,父母也渐渐年迈,即使父母在退休后有养老金收入,但是一旦父母的身体出现问题,仅仅依靠养老金肯定是难以维持的,此时父母对个人退休决策的影响是很大的。

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普遍还是有2个以上的子女,但是受到计划生育的影响,80后、90后以独生子女居多。一旦父母身体出现状况,就会陷入只有一人照顾父母的窘境。

辞职回家照顾父母还是继续参加工作,需要在二者之间权衡,做出一个艰难的选择。除此之外,也有部分人会选择社会上的养老机构来照顾父母,但这笔费用较高,会给子女带来经济上的巨大压力,而且父母此时可能更需要家人的陪伴照顾。

在这种情况下,个人可能会更倾向于提前退休,从而能够更好地照顾父母。所以,个人向子女或父母提供的代际帮助(包括经济、时间和情感帮助)越多,个人越倾向于缩短工作时间,即更倾向于提前退休而不是延迟退休。

反之,个人从子女或父母得到的代际帮助(包括经济、时间和情感帮助)越多,个人越倾向于延长工作时间,即更倾向于延迟退休而不是提前退休。

02养老金水平对个人退休决策的影响

法定退休年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对退休的影响取决于社会保险的缴费额以及按月支付的养老金与过去缴费收入的关联关系

个人在职期间,雇主和劳动者共同向社会保障制度缴费,与没有此项制度相比,社会保障缴费会使劳动者当下的收入减少。与此同时,缴费给劳动者带来了退休后享受社会保障养老金的权利。在社会保障制度中,以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最为直接。

一般而言,养老保险体系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等组成。

除了国家强制参与的社会养老保险外,个人还可以通过增加参与的养老保险数来提高退休后享受的养老金待遇水平。

养老金,也被称做退休金或退休费,是一种最主要的养老保险待遇。

按国家有关规定,在劳动者年老或丧失劳动能力后,根据他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和所具备的享受养老保险资格或退休条件,按月或一次性以货币形式支付的保险待遇,以此保障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养老金一般按照国家、集体、个人共同积累的原则进行积累和运作。不同退休时点带来的养老金财富差异,是理性劳动者决定退休年龄的重要因素。

养老金财富是指当期及未来所有养老金收入在当前时点折现值。如果继续工作会使个人的养老金增加,则劳动者可能会选择延迟退休;反之,如果提前退休对个人的养老金财富没有影响或是影响不大,则会诱导劳动者选择提前退休。

对于城镇职工而言,养老金财富越高,越会激励职工选择提前退休。在引入养老金参数的不同水平组合后发现,个人未来的工资增长率越低,养老金贴现率越高,劳动者越不倾向于延迟退休。

而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精算不公平的养老金计发办法,选择提前退休能使职工获得更高的养老金水平,越晚退休,获得的养老金财富越少。

除了在退休时点的养老金折现值外,实际生活中,个人往往会对比当期退休或者延迟退休的养老金收入水平与工资收入水平的高低,然后做出退休决策

所以除了养老金财富,养老金替代率也是衡量养老金制度对个人退休决策影响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个人不同退休年龄的养老保险替代率的计算,可以得出,工资水平高、增长快的职工选择提前退休的可能性更大。

养老金替代率越高,劳动者越倾向于提前退休。养老金水平越高,个人越倾向于提前退休。

本文标签:养老金养老服务居家养老养老保险社保

本文标题:家庭代际帮助、养老金水平对个人退休决策有何影响?

本文出处:http://www.dichanyanglao.com/news/news-shenghuo/24043.html

本站声明:本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为主,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果涉及侵权请联我们删除。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